无锡三岁女童事件反转:是情绪还是正义?
近日,江苏无锡“蛋糕店长被指猥亵三岁女童”一事引发热议。事件起于2023年3月29日,女童母亲潘某洁向无锡市公安局报案,称3岁女儿被人猥亵,后指控嫌疑人为一蛋糕店店主汤某。无锡警方称未发现3岁女童被人猥亵情况,不予立案。
而后,潘某洁在微博上发声称警方不予立案,并公布女儿的就诊书和诊断书,三岁女童诊断为肛裂和幼儿外阴炎。在潘某洁微博发声后,不少网民对蛋糕店店主汤某进行网暴:公布其个人信息;扬言要送花圈、喷粪;打骚扰电话等行为,这导致汤某的店铺一度难以经营。
7月11日,无锡警方发布长文通报,将事情从报案到调查再到不予立案的情况一一说明,最终说明:未发现女孩被人猥亵,汤某无违法犯罪嫌疑,对该起报警不予立案。
在通报过后,网民的网暴矛头从被冤枉的汤某转向了三岁女童母亲。有网民称潘某洁建群募捐上百万,当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,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,网传的“诈捐百万”不属实,存在部分人在通报发布后,恶意向潘女士转账一分、一角的情况。目前,对此事警方仍在核实中。
-
无锡女童一事能够激起舆论千层浪的点在于,一个三岁女童被猥亵,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会愤怒的事情。而人们愤怒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心中的正义感。在这样的正义感导向的愤怒情绪下,网民一窝蜂地去网暴疑似嫌疑人的蛋糕店店主。
在警方发布长文,公布案情起因、办案细节、最终结果后,一些网民才反应过来骂错人了,转而指向女童妈妈,认为女童妈妈也是不安好心地故意指责蛋糕店店主。
在这个过程中,网民的情绪从“蛋糕店店主猥亵女童”移至“女童母亲利用孩子吸睛”上。因此,谩骂和指责也从蛋糕店主移至女童的母亲,这期间还有不少谣言和臆测不断在出现。
这其实是典型的“后真相”时代的特征。网民在乎的并不是真相和事实,而是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发泄出来。从蛋糕店店主到女童的母亲,网民遵循了同一个逻辑:抓住只言片语的事实点,站在自以为正义的角度,对不正义的一方进行指责、侮辱、谩骂。甚至在很多事件中,网民并不能对某件事“善始善终”。当情绪发泄完成后,事情的后续结果很多人也就不再关注。
这也是很多网暴出现的原因。顶着正义的名头,发泄着“正当”的愤怒情绪,可事实上却对他人造成了暴力。近几年关于网暴的新闻变得越来越多,比如刘学州、粉发女孩等。
网暴的危害已经不必再言说。正如下面这篇评论的结尾所言:“相比说教,让网暴者依法担责,可能更管用”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。
值得庆幸的是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经起草了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此外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于今年6月起草了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我们也希望这些法案早日出台,让网暴不再频繁地发生。
1年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