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不主义

四不主义” “four refused to do”doc-trine 又称“四不方针”,指 1926 年吴鼎昌、胡政之、张季鸾三人合作重新组办的《大公报》的办报方针。新记《大公报》9月1日创刊号上张季鸾的文章《本社同人之志趣》中提到“四不”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”。[1]

报界宗师张季鸾和他的四不方针- 每日头条
新记《大公报》9月1日创刊号上张季鸾的文章《本社同人之志趣》

“四不主义”的主要内容

“不党”,“不党非中立之意,亦非敌视党系之谓”。党非可鄙之辞。各国皆有党,亦皆有党报。不党云者,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,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。惟不党非中立之意,亦非敌视党系之谓。今者土崩瓦解,国且不国,吾人安有中立袖手之余地?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,吾人既不党,故原则上等视各党,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,此外无成见,无背景。凡其行为利于国者,吾人拥护之;其害国者,纠弹之。勉附清议之末。以彰是非之公,区区之愿,在于是矣。

“不卖”,指不接受政府、政党津贴,即不出卖自己之意。欲言论独立,贵经济自存。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。换言之,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,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。是以吾人之言论,或不免圃于知识及感情,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。本社之于全国人士,除同胞关系一点外,一切等于白纸,惟愿赖社会公众之同情,使之继续成长发达而已。

“不私”即声明报纸代表全民利益,没有办报人的私利。本社同人,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,并无私图。易言之,对于报纸并无私用,愿向全国开放,使为公众喉舌。

“不盲”, 是不盲从、不盲信、不盲动、不盲争,或叫“不阿群众”。不盲者,非自诩其明,乃自勉之词。夫随声附和,是谓盲从;一知半解,是谓盲信;感情冲动,不事详求,是谓盲动;评诋激烈,昧于事实,是谓盲争。吾人诚不明,而不愿自陷于盲。

“四不主义”转变为“二不主义”

1943年9月6日,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时,宣布了《大公报同人公约》五条,第一条是:“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。”他解释说,不党可以归纳入不私;不卖可以归纳于不盲。至此时,“四不”变成了“二不”。

对《大公报》四不方针的评价

关于《大公报》四不主义的办报方针,后世评价主要有三种。[2]

一种认为,它“为中国报界辟了一条新路径”。

另一种认为,“实践证明都是虚伪的,但在时间上和事实上却起了相当久和相当大的迷惑作用。”

第三种认为:“四不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办报方针,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。…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,这种局限性和虚伪性,可以说是‘其原于环境者半,原于己身者亦半’。《大公报》主持人确实认真贯彻过四不主义原则,并在中国资产阶级报业发展史上取得了前所罕见的成功,对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(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)。认真总结和科学分析这一历史文化遗产,对于我们研究旧中国的新闻业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。”

参考文献

参考文献
1 童兵,陈绚等.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[Z]. 北京: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,2014.
2 谢国明. 《论新记〈大公报〉的四不主义》[J]. 《中国新闻年鉴》, 1988年版第57页.

该内容由用户阿南投稿,转载请注明网址:https://www.jcwiki.net/journalism/history/1922.html

上一篇
下一篇

猜你喜欢

「灵动新闻」微信公众号
微信小程序
QQ小程序
欢迎使用《新传界》公开测试版!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(小象同学)已上线,欢迎使用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