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里空 Klikun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科尔内楚克的剧本《前线》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、捏造事实的战地记者名字的中译文,俄文意思为“乱嚷的人”。[1]
1944年5月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连载了萧三翻译的《前线》。6月1日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社论《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〈前线〉里可以学些什么?》。 后来,新闻界借用客里空,泛指新闻报道中的虚构浮夸者及其作风。
1947 年6月,《晋绥日报》发表了《关于“客里空”的检查》和《不真实新闻与“客里空”之揭露》等文章,公开检查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失实报道,并对“写作上凭空制造‘英雄模范’,采访上的道听途说,捕风捉影,编辑工作中的毫无根据的任意删改,译电校对工作中的马马虎虎”等“极坏的作风”进行了揭露与批评,统称之为“反客里空”,并号召群众揭发检举。
1947年9月1日,新华社发表社论《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》,号召把“反客里空运动”扩展到全解放区。
参考文献
1 | 童兵,陈绚等.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[Z]. 北京: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,2014. |
---|
该内容由用户阿南投稿,转载请注明网址:https://www.jcwiki.net/journalism/journallsm-theory/3006.html